杨振宁的事迹
(一)杨振宁事迹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。他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。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教授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、俄罗斯科学院院士、英国皇家科学院学会会员。个人履历: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; 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; 1945年获穆欧初奖学金赴美留学;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; 1955年任芝加哥大学讲师、普林斯顿大学教授、研究所研究员,1957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,1957年获N奖物理奥贝尔;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学教授、研究员。 (2)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好同学、好朋友。 20世纪中叶,邓稼先就读于北京崇德学院,杨振宁也曾就读于此。从此,两人成了好同学、好朋友。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,杨振宁一家随学校前往西南大后方。 1941年夏,邓稼先考入国立西南联大。当时,杨振宁已经是西南联大三年级的学生。在学校里,两人经常一起学习、交流经验。邓稼先对妹妹说:振宁哥哥是我的课外老师。 1945年8月,抗日战争胜利。不久后,杨振宁被录取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。次年,邓稼先考入美国攻读研究生。经过杨振宁的指点,邓稼先顺利考入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。 1950年8月,邓稼先回国。此后,身在美国的邓稼先与杨振宁相距甚远,长期失去联系。 1986年7月,邓稼先去世。杨振宁回到北京,为邓稼先扫墓,许鹿西送给杨振宁一个蓝色的盒子。盒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家乡安徽出产的四件学宝。 ,表明他们都是半个孩子。百年友谊,地久天长。 (三)杨振宁简介 1、杨振宁,1922年10月1日出生,安徽合肥人,物理学家。世界著名科学家。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、清华大学杰出教授。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、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、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、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,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。他是中美关系减弱后第一位访华的中国科学家。他积极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相互了解,为推动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。中美外交关系、交往中美人才管理和科技合作。 2.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大; 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; 1945年获穆欧初奖学金赴美留学;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;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、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19 院士;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; 1966年,他被任命为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;获委任为香港中文大学鲍文教授; 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; 199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;三、杨振宁做出的贡献在粒子物理、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。 20世纪50年代,他与R.L.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;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;并提出了杨-巴克斯特方程,开辟了可积量子系统和多体问题等新的研究方向。杨振宁还推动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、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、南开大学理论物理实验室和中山大学高级学者研究中心。 (4)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成就有多大?为什么他的知名度这么低?在中国 ?在理论物理方面,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。他最大的成就是1954年杨-米尔斯与R.L.米尔斯共同提出规范场理论,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研究的新领域,为现代规范场奠定了基础。它被全世界物理学家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,是继麦克斯韦电磁场论、爱因斯坦引力场论和狄拉克量子论之后最重要的物理理论。杨振宁的另一个显着贡献是,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“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”,从而推翻了原本被认为适用于所有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定律,这宇称守恒定律”,最初是因被认为是物理基本定律,他们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。一项科学成果发表后的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。这是杨振宁第一次对理论产生兴趣。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广泛,包括基本粒子、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领域。他还对理论结构和现象学分析做出了许多贡献。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风格:独立性和创造性。强而远见,他近年来的另一部重要著作——杨-巴克斯特方程引起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关注,成为最热门的研究课题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